中医执业医师《中医内科学》复习要点(1)

2023-07-28 16:53

中医执业医师《中医内科学》复习要点(1)

中医执业医师《中医内科学》复习要点(1)

第一章 肺系病证

第一节 感 冒

【概说】

一、概念:是感受触冒风邪,邪犯卫表所致的外感疾病。临床表现以鼻塞、流涕、喷嚏、咳嗽、头痛、恶寒发热、全身不适为特征。

发病季节:四时皆有,尤以冬春两季为多。称谓:伤风,冒风,冒寒;重伤风,小伤寒,时行感冒。

伤风——感冒中症情较轻,多为感受当令之气者,或称冒风。其中因感寒所致者又叫冒寒。

重伤风——病情较重,多为感受非时之邪者。其中因风寒致病之重者,又称为小伤寒。

时行感冒——感受时行病毒,有较强的传染性,并可引起广泛流行者。

二、沿革:

1、《内经》中即已有外感风邪引起感冒的记载。

《素问·太阴阳明》篇说:“伤于风者,上先受之。”《素问·骨空论》说:“风从外入,令人振寒,汗出头痛,身重恶寒。”《素问·风论》:“风之伤人也,或为寒热。”指出感冒的致病因素在于风邪,主症以寒热、头痛、身痛为主症。

2、《伤寒论》认识到感冒有中风、伤寒之别。太阳中风——桂枝汤证;太阳伤寒——麻黄汤证。

3、《诸病源候论》起,又倡“时行之邪”致病之说。

4、宋元以后,医家提出了“感冒”病名,确立了治疗大法,对虚体感冒补充了扶正达邪的原则。

感冒病名出自北宋《仁斋直指方》,该书倡用参苏饮治疗:“感冒风邪,发热头痛,咳嗽声重,涕唾稠粘。”

元《丹溪心法·伤风》指出病位在肺,治疗大法——“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。”

5、至明清,多将感冒与伤风互称;并对虚人感冒有进一步的认识,提出扶正达邪的治疗原则。

《医学心悟·论汗法》:“凡一切阳虚者,皆宜补中发汗,一切阴虚者,皆宜养阴发汗。”

三、讨论范围:以普通感冒(伤风)、流行性感冒(时行感冒)及其他病毒、细菌感染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而表现感冒证候者,皆可参照本篇内容进行辨证论治。

【病因病机】

1、卫外功能减弱,外邪乘袭致病(发病学):

2、病邪侵犯肺卫,而以卫表不和为主(病位):

外邪侵犯肺卫的途径有二:或从口鼻而入,或从皮毛内侵。

3、病理属性有寒热两大类别:

4、病理变化:感受风寒湿邪——风寒束表,皮毛闭塞,邪郁于肺,肺气失宣;感受风热暑燥——风热犯表,皮毛疏泄不畅,邪热犯肺,肺失清肃;如挟有时行疫毒——传变迅速,病情多重,或变生它病。

5、预后转归:一般感冒病邪轻浅,预后多良好,病程较短而易愈;老年、婴幼儿、体弱患者以及时感重症,可有传变,或同时夹杂其它疾病。